来源: 最后更新:2022-03-27 00:01:09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养育更重要在”育“上,比如教养孩子。
接纳与推动
家长常有这些困惑:孩子胆小,看到人多就躲。我是应该带她离开呢?还是要求她去适应?一岁多孩子,最近突然不怎么吃饭,只吃点米饭,菜不大吃。我是顺其自然让她想吃就吃不吃就算了呢还是改变口味利诱她吃饭呢?上舞蹈班,学一段嫌压腿疼,要放弃。是要鼓励她坚持、还是可以放弃……
在每天的带孩子时间里,我们好像随时都有这样的选择题要做!
我过去写过,无论对婴儿还是幼儿,好的家长是:
积极乐观,接纳、有耐心、有稳定的情绪;
同时,又能鼓励孩子,对他有要求、有推动,能尝试多种方式,帮他在现有能力边缘去拓展。我说,有的家长两者只有一样,然后有网友挥泪说:我两样都没有!
据我观察,现在的家长似乎分两类:一些是“左派”,比如有些老人、教育观念传统的人、孩子爸……他们倾向于高强度管教、高要求,认为孩子需要你去逼迫一下,然后他就提高了。如果看人数,或许这仍然是大多数。
另一类是“右派”,新派家长,他们更重视接纳、呵护,主张顺其自然,少一些期望和要求。现在似乎这类家长越来越多。
我想: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自己固有的性格、气质出发,逐渐拓展。我们的接纳呵护,是陪伴他享受他的舒适区,这很重要,因为他需要安全感、大本营,需要休养并储备能量。家长的接纳理解和关爱,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但我们的另一个任务,是鼓励他不断试探迈入他的挑战区——我们多尝试一些方法,鼓励他挑战自己的小小的极限:他每向挑战区迈出一小步,他的舒适区就扩大一点点。
如果我们对孩子,只接纳、呵护,没有推动和要求,那么,孩子的成长就受到了限制,他就会错失一些成长的机会。
比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好多婴儿都怕响动,于是在孩子睡觉时,家里有点声响,带孩子的家长就会使劲“嘘”。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我们要避免突然的大响动,但是应该正常说话活动,孩子的适应能力在正常的环境里可以更好地提高。
其他很多问题都是同理。我们对孩子,态度上要理解接纳,具体做法上,暗中一点点去挑战他的极限。
比如,如果觉得孩子交往上胆小,我们一方面不要强迫催促,接纳的态度就是:我孩子现在可以胆小!我允许,我接受,我不把这当个大问题。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仍然给他提供交往机会,或许稍微降低一些难度,比如去他熟悉、喜欢的地方跟小朋友玩、跟比他小的孩子玩、约小朋友来自己家里玩……
再如,前面说的孩子吃饭的波动,我们不能强迫他吃什么吃多少,要信任孩子自己对身体的感受。同时,我们准备饭菜时,又不能只做他爱吃的,而是要各种菜变换花样去做。国外有研究,如果家长坚持把某样菜经常摆在饭桌上,家人都开心地吃,那么最终孩子会决定尝试一下,而且常常孩子会逐渐习惯这种菜。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接纳的同时,必须也有要求和推动。
其实,在发展心理学里,研究家长教养方式,主要就看这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父母的接纳与反应性,简单说,就是对孩子的关爱、支持、鼓励、赞赏的程度。另一个维度是,要求与控制性,指父母对孩子的管束、监控程度。
根据这两个维度,专家总结出了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
具体见下表:
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效果最好。权威型的家长,能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认真说明其中道理,执行始终如一;对孩子关爱、接纳、敏感;控制方式理智、民主。
列出这个,是想提醒:现在,是否有家长由于对自己成长经历不能释怀、对传统方式矫枉过正、正在从专制型家长悄悄变成放任型家长?
曾有对8、9岁孩子的跟踪研究表明,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两方面,权威型家长的孩子保持高水平,专制型家长的孩子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放任型家长的子女,这两方面都更差。
掌控与放手
上面的教养方式中,家长对孩子有要求,比较好理解,至于控制,该是怎样的度呢,很多新手家长发现很难把握!
我们现在都知道,对孩子该放手、给自主的空间……但是,如果家长不能把握好这个度,就会缩手缩脚、不敢对孩子有干预,变成一个弱势被动的家长,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有关掌控与放手,我的想法有下面几条:
家长要对全局有总体掌控。你要有主导地位。孩子不需要另一个玩伴,他需要你是家长!
自由与能力相匹配。放手是基于你对孩子的信任。家长如果敏感细心,就会感知到,何时是需要你来掌舵的时刻。你像驾车和游泳教练,如果看他要沉下去了,你要出手挽救。
而这,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能力有了解!并且能从孩子的反馈去反思总结!比如,有家长说,6岁女孩被同伴要挟拿自己几百元零花钱给对方买了玩具,这里面且不说其他问题——让没有足够理财能力的孩子,可以拿到那些钱,就是家长给了她不匹配的自由。
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不同年龄段,对孩子的掌控度有不同的分寸,你所掌控的领域也在不断改变。
比如,对一两岁的孩子,大人认为正常的卫生标准,常常是限制孩子探索的;大人认为有些脏的标准,恐怕对这么大孩子来说正合适。孩子玩,弄脏衣服,也是不必限制的——因为这时,探索是他的主要工作,他要先树立一种“我尝试,我就能有所发现和改变”的信念。
对4、5岁以上的孩子,他就需要学更多的东西:保持个人卫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环境爱护花草和小动物、对自己行为负责,等等。他仍然可以去探索,弄脏衣服时,家长可以教他,怎样把脏衣服特别脏的地方自己搓两把。
关于接纳与推动、掌控与放手,其中的度如何把握,下面就几种典型的具体情况分别写。
探索
那天我女儿去同学家玩,两个男孩用个棍子伸进鱼缸里搅和。我制止了。
还有一次跟一个男孩去街心公园玩,男孩发现一块地上坏了的大石板,拿着要把它磨成刀,他妈妈看起来很支持,觉得是很好的探索和想象。不过我觉得男孩是很当真的。临走,他坚持要把大石板带回家,他妈妈很难说服他。最后我出主意让他俩去把石板藏在树下,才算走人。
前面说过,对孩子的探索要鼓励,但别忘了,孩子还有探索之外的其他东西要学。在不同年龄,侧重点不同,要学的东西也不同。
比如,对我来说,一两岁孩子洗碗时玩水,把衣袖弄湿,是可以接受的。如果4、5岁孩子洗碗把衣服弄湿,我会提醒下次小心点,让孩子自己去换。
但是,穿鞋上沙发、上床踩,对多大孩子我都会阻止。曾看到有人说那有什么,回头洗床单就是了。我想,不论孩子多大,他都需要知道这个界限。孩子偶尔在墙上涂鸦,我会赶紧给他贴个大纸可以随便画。如果他在擦不掉的东西上乱涂,我会阻止,然后把那些东西放到高处。或许有的家长觉得再买就行了,我觉得那浪费钱。
总之,在鼓励探索的同时,孩子不仅要知道界限,而且需要逐渐学习:爱惜东西、对家人要尊重、对这个家里的规定要遵守。
敏感期
现在好多家长都知道孩子的敏感期,于是对孩子小心翼翼,怕触雷一样,竭力避免孩子哭闹,闹了还要费力去哄。其实,也不必过于小心。我们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偶尔碰到了他的底线(常常是无意的),那也是孩子锻炼适应能力的机会。
孩子在不断长大,如果两三岁期间总是很小心地顺着他,没有一点“意外事件”发生,那么,三岁以后,他会很难接受各种“震惊”:被拒绝、不被满足、别人不一样的对待方式。所以家长也要放松些,迟钝些,不必太敏感细腻、做得太完美。
很多时候,当有不同家人带孩子时,家长的这种求完美的做法,就得到了修正和补充。如果全职妈妈带孩子,那就要多提醒自己。
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
昨天放学,女儿出来遇见一个同班女孩,那女孩正在闹点小情绪,她妈妈在一路跟孩子道歉:“对不起了宝贝,妈妈来晚了,都是妈妈错了,这样吧,我给你买点好吃的……”然后她俩进了小超市。
如果换作我,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否则我会:如实解释,问问刚才着急没有,如果着急了,那么聊聊以后我来晚了可以怎样做,然后说现在我们去做什么。对5岁多的女儿,我要求她学着理解他人、接纳现实、努力想办法。
我们对孩子始终尊重、接纳,同时,别忘了,也要给孩子机会去学习尊重和接纳别人!
孩子需要学习礼貌,学会以礼待人。
常有家长苦恼,孩子见到人不能打招呼。
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常是:
要接纳。小幼儿这样是正常表现,家长越是催促,孩子越回避。过多压力容易把这事变成一个让孩子讨厌的坏事。
给孩子机会接触亲友,见面时不是一定要说客套话,而是多鼓励他说他自己真想表达的内容,比如,“你那个玩具怎么玩,给我们演示一下”,就此说起。
再大些,去公共场所,有些事鼓励他去办,比如找座位、跟服务员要餐巾纸。
其实,只要家长跟孩子一起遇见别人时,家长以孩子的人称,开心地跟对方打招呼,久了,孩子也会觉得这样做很自然。
我们接纳,是因为,小幼儿不懂这些礼节有什么意义,并且,我们也要保护孩子对外人的真实感觉——他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去学习分辨外人。他要能相信自己的感觉,知道对于陌生人、不友好的人、冒犯他的人,他可以怎样应对。
同时,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礼貌的要求。
随着孩子长大,你可以逐渐跟孩子聊:礼貌、礼节究竟为了什么;当我们说尊称、说“请”“您”“谢谢”等等时,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会怎样看待你;当你求别人帮你忙时,可以说“请您帮我……”“您可不可以……”“麻烦您……”,帮你之后,你要说谢谢,这样别人会比较愿意帮你;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尊重长辈和老人;我们可以怎样拒绝或表达不同意见……
总之,如果你是让孩子尊重并喜欢的家长;如果你平时不论家里还是家外,都能以友好、阳光的态度待人,你的心里真有那份对他人的尊重与谦逊;如果你对孩子有相应的礼貌要求,那么,你的孩子就会逐渐做得好!
选择、决定与自主
给孩子选择,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办法。可注意几点:
选择不要太多。我女儿班一个女孩,小班时后转来的。记得曾听她奶奶说,早晨闹,给她10条裤子,都选不出来!我当时想,给我10条我也选不出来!况且她怎么可以有10条可选?家长需要搞清,孩子不是选不出来,而只是在用裤子表达情绪而已!
不要在孩子状态不好时给他很多选择。选择消耗脑力,有时,孩子有情绪,但最后导致他放弃、彻底爆发的,恰恰是你给的选择——那耗尽了他最后一点能量。
不能事事都让孩子选择、决定。孩子需要有:跟他有关的事情没征求他意见、没让他选择和决定、大人就替他决定了、并且他必须接受,这样的经历。他要通过这些事去学习理解他人、服从接受、调整自己。
过去,孩子几乎都是听家长的安排与决定,现在,我们鼓励孩子自主,给他练习决策的机会。但孩子要知道,家里的事,他可以参政议政,最终大人决定;跟孩子有关的事,家长尽量跟他一起商量,但有时条件所限,家长也会替他决定,事后跟他解释。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民主,跟孩子协商较多。如果完全事事都跟孩子协商,这样长到两三岁时,遇到不同意见,孩子很容易就难以接受,“哭闹点”比较低。当然这没关系,这时,就是他学习的机会!
家长可跟他如实解释。并告诉他,以后还可能有类似的情况:不知道你还想要就把包装纸扔掉了;亲戚直接伸手就摸你脸蛋;别的小朋友不跟你商量就拿走你的东西;小哥哥小姐姐完全不按照你的玩法去玩……这就是真实世界——不是一切都按你的想法、任何人都听你的决定。我们随时利用这些小事,教孩子理解事物、学习怎样去应对。
还有一些时候,其实孩子根本不太在意具体怎样选择和决定,只是家长多虑了,这时,给他去选择,都是给他负担。
公共场所礼仪
有位妈妈问我,孩子4岁多,去小区会议室看电影。孩子中途说坐着看不清,要站椅子上看,但挡后面人,妈妈不让,孩子哭闹,妈妈给带出来,讲道理,再进去,还是哭闹,再出来,回家。家长问,当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为什么这么任性、霸道?
我回复:家长这样做可以,回家等情绪过了,跟孩子回顾总结一下。倒不能因此就说孩子任性霸道,只是她需要更多这类经历,来学习行为规范。
外出前,家长应该事先多了解具体情况,以便跟孩子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平时,要随时指出行为的界限,比如:有些地方不能大声喧哗,地铁不能吃东西,坐车不能乱踩乱蹬,去别人家做客不能在沙发和床上乱蹦,不能不经同意随意翻别人东西……
如果家长能坚持这样给出界限,孩子就会有这种意识,遇事往往会做得比较好。
另外,如果家长知道,即将面临的事件会有些挑战,那就要多考虑孩子当时的具体状态,他的各种生理、心理油罐指数如何。酌情补一补,可以帮孩子更顺利应对。
关注
在婴儿期,家长要跟孩子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其中一条就是要敏感、有高反应性。但是,这个高反应性并不意味着要随时关注互动,而是:在孩子需要时互动,当你看到孩子把脸躲过去想自己待一会,你就要停止互动,这才叫高反应性。
而造成不安全型母婴依恋的一个因素,恰恰就是妈妈给了孩子过多的刺激,导致孩子要用回避来自保,久了,就成了回避型母婴依恋。
对于幼儿,也是一样。有时,你不回应他,恰恰是“高回应”!我女儿在做手工,遇到挑战,自己嘀咕,这时我绝对不会插嘴上阵,因为,通常过几秒她就会惊呼:“哎呀!有办法了!”
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和回应,需要适度,并非越多越好。
过多的关注和回应,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和感受的机会、让他的生长空间变得更狭小,也给了孩子更多的压力。
在家里,妈妈从孩子出生起就悉心照料,这样很自然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妈妈、乃至全家的中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要及时调整生活重心,比如,要记得对自己父母的敬重、记得保养自己的身心。并且,孩子也开始懂事了,他也要看到家庭的结构、每人的位置。他要知道自己是家里大人都关爱的一员,但并非中心。
听话与服从
关于这个写过多次。现在好多家长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怕孩子是听话的乖孩子,同时,家长又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效。
我想,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动态的,听话与否、听话多少,这都是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比如,一岁半、两岁以下的孩子,不论你怎么想,他自己是渴望听父母的话的,他本能地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许。当然他有时会试探你的底线,跟你玩违规的游戏,但总的来说,你可以用自己的态度,引导他有更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两岁多的孩子,似乎永远在说“不”,这也并不表明他是不听话的孩子,只能说明他渴望他的成长得到你的认可。当你认可他,给他一些选择和空间,那么,他尽管表面在说“不”,实际上也依然在听你的话。
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依恋关系使得——听你的话,让他感到幸福、安全。
再大一些,随着你平时跟孩子聊天、遇到事情一起商讨,孩子逐渐明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事大家可以一起商讨。
大部分事情家长说的算,因为实践也证明了家长的决定常常很有道理,值得他信任。
孩子的意见也有价值,因为你当真把他的意见考虑进去了,他自己的一些事情,他也有机会自己决定。
如果孩子能有这些结论,那我觉得这就是比较健康的亲子关系的状态。
孩子上幼儿园了,偶尔他会跟你聊老师的言行,你们随时在路上、在饭桌上、在睡前聊几句,通过你的反馈,孩子应该明白,老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老师也会说错话做错事。
我女儿在5岁半多时,她有时回家跟我说,老师今天说了怎样的威胁的话,结果老师没有真的去做,老师这么说不对,又威胁、又说谎了。我说是,不应该那样威胁,做不到,又成了说话不算数。
在此基础上,在她能判断对错的基础上,这时,可以逐渐引导她,努力去理解老师的难处,支持老师的工作,鼓励她想更好的解决办法。当然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这需要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位。所以对此我说的不多,她知道就行,或许她要再大一些,才能真的做到。平时告诉她,对老师要尊重、感恩。
等孩子以后上小学、中学,那么家长跟孩子间,又是另一样的互动状态:有更多协商、分享,各自有更大空间。
所以,看看上面阶梯一样的这几层,可见:
这不是简单的听话、不听话的问题。这只是——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事情的理解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去思辨、判断、协商,学习信任与服从、尊重与理解。
这个成长历程,有我们一路陪伴!
腾讯为什么告老干妈(腾讯跟老干妈什么情况)
突然确诊癌症中晚期,已转移!宁波男子无法接受:怎么可能!医生:发现一个,全家高危!
疑似皇马前主席之孙公然辱华,皇马却称“将致力于消除足球界种族歧视”?
韩军称朝鲜军人无意中越界 韩军称朝鲜军人无意中越界了吗
中纪委再打两“虎”!还有一“虎”被免职,一“虎”获刑十五年!
吉林市将举办世界锅包肉大赛,此前召开座谈会论证锅包肉起源
哪些爱爱姿势更容易怀孕 选择这些爱爱姿势帮助生儿生女
男性精子存活时间有多久 精子存活率低怎么办
医生算错怀孕周数怎么办 孕龄胎龄预产期原来是这样算的
备孕未准妈妈请注意 这里有份孕前自检表请签收
疑似皇马前主席之孙公然辱华,皇马却称“将致力于消除足球界种族歧视”?
中纪委再打两“虎”!还有一“虎”被免职,一“虎”获刑十五年!中纪委再打两“虎”!还有一“虎”被免职,一“虎”获刑十五年!,常委,
停经几天能测出怀孕 诊断怀孕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疯狂”的栀子花:最高每斤卖35元!犍为栀子花价飙涨数倍,迎上中式新茶饮风口 澳媒揭露西方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真相:“它们不会告诉不想让我们听到的消息” monster monster眼镜